This is a public space and a playground in front of our site. We like to invite people who happen to be here to interact with. Please feel free to post your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Monday, March 15, 2004
自慰式形式
上一期《非台北观点》一篇〈东海建筑的出路〉发了点议论,朋友打电话来关心、讨论。加上编辑部又告知,半年的专栏已告终,心里一则喜一则忧,喜的是结束了每两周缴一次稿的压力,忧的是发牢骚的地方没有了。“东海建筑”当然不是我真正关心的唯一专业科系,但它因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不得不讨论。其实今天所有的建筑系早就已经碰到教学瓶颈,学生大部份时间都投掷 在形式操作的囿限里,一周两次改图耗掉所有建筑系学生的精力,就像所有的填鸭式教育一般,只能训练出形式的“工匠”,而无法造就堪与国际比拟的“巨匠”。
原因很多,首先是我们这里缺乏引领建筑界前进的典范,当然碍于历史时空的限制,无法强求。少数像王大闳这样的建筑师又过于低调,不投身教育,以致亦缺乏该有 的影响力。再者是建筑系毕业后出国深造,大多数以美国为主(尤其是想从事实务设计的人),匆匆几个月或两三年的学程就回国,美国在西方文化本就是个弱势 国家,我们又匆匆路过,结果自然想当然尔。
再来就是我们的职业环境恶劣,先是公部门的制度问题丛丛,黑箱竞图、设计费、发包制度……;其次是建筑师公会的不事生产与利益共生;最后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的商品化运作,让文化品味不高的大众市场更加沉沦,政府的公共建设(包括国宅)似乎不想扮演引领品味前进的角色,一昧地上下交相贼,最终导致九二一的验收惨状,建筑师、营造厂该付出代价,不知那些曾收受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回馈的政治人物或公务人 员是否也应该接受惩罚。时至今日,还有许多“封闭”的“国营”机构,像国防部、自来水公司、电信局、电力公司、中国石油、邮局、高速公路管理局……,它们动辄在城市或乡村地景上兴起庞然大物,但制度的局限或不透明,让这些部门的硬体建筑“了无生趣”、无法扮演引领的角色。
当然问题我们还可以直陈下去,像台湾这几年的住宅(由宜兰厝扩散)、老建筑再利用或都市更新议题,这些都会涉及到更复杂的都市设计议题,如果拿季铁男的论述就叫“微观都市”,而我称之“都市缝补”。建筑系准备好面对这一切了没有,别以为会揉捏形式就会处理以上问题,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深刻的知识与不断的研究,因为住宅议题的了解得重回二十世纪初德国、荷兰,乃至奥地利等现代主义现场,而再利用涉及东西方建筑史,都市更新则更宽广,除前面提到的东西方建筑史外,还包括城市史。当然不是说建筑系基础性的美学操作不重要,但没有宏观的视野、没有社会的批判力,美学只能是自慰式的语言,最终将流于矫情、呓语。别以为我说的是未来,台湾几乎所有的室内设计已是如此(包括许多已得大奖的建筑师),翻开杂志,一片呜呼,语言虚假、一致的不像话。这些建筑师就拿着同样的方式盖建筑、教学生。真奇怪,台湾用英雄主义式教学教了四十几年,也没教出半个国际级的英雄,却把台湾的城乡风貌搞砸了,好,建筑师没那个能耐,是帮凶不可否认吧!我们的建筑系到底是没办法回应外面的问题?东海建筑的出路算是个指标吧。
徐明松,台湾日报副刊非台北观点专栏 2005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