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5, 2004

自慰式形式

上一期《非台北观点》一篇〈东海建筑的出路〉发了点议论,朋友打电话来关心、讨论。加上编辑部又告知,半年的专栏已告终,心里一则喜一则忧,喜的是结束了每两周缴一次稿的压力,忧的是发牢骚的地方没有了“东海建筑”当然不是我真正关心的唯一专业科系,但它因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不得不讨论。其实今天所有的建筑系早就已经碰到教学瓶颈,学生大部份时间都投掷 在形式操作的囿限里,一周两次改图耗掉所有建筑系学生的精力,就像所有的填鸭式教育一般,只能训练出形式的“工匠”,而无法造就堪与国际比拟的“巨匠”。 原因很多,首先是我们这里缺乏引领建筑界前进的典范,当然碍于历史时空的限制,无法强求。少数像王大闳这样的建筑师又过于低调,不投身教育,以致亦缺乏该有 的影响力。再者是建筑系毕业后出国深造,大多数以美国为主(尤其是想从事实务设计的人),匆匆几个月或两三年的学程就回国,美国在西方文化本就是个弱势 国家,我们又匆匆路过,结果自然想当然尔。 再来就是我们的职业环境恶劣,先是公部门的制度问题丛丛,黑箱竞图、设计费、发包制度……;其次是建筑师公会的不事生产与利益共生;最后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的商品化运作,让文化品味不高的大众市场更加沉沦,政府的公共建设(包括国宅)似乎不想扮演引领品味前进的角色,一昧地上下交相贼,最终导致九二一的验收惨状,建筑师、营造厂该付出代价,不知那些曾收受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回馈的政治人物或公务人 员是否也应该接受惩罚。时至今日,还有许多“封闭”的“国营”机构,像国防部、自来水公司、电信局、电力公司、中国石油、邮局、高速公路管理局……,它们动辄在城市或乡村地景上兴起庞然大物,但制度的局限或不透明,让这些部门的硬体建筑“了无生趣”、无法扮演引领的角色。 当然问题我们还可以直陈下去,像台湾这几年的住宅(由宜兰厝扩散)、老建筑再利用或都市更新议题,这些都会涉及到更复杂的都市设计议题,如果拿季铁男的论述就叫“微观都市”,而我称之“都市缝补”。建筑系准备好面对这一切了没有,别以为会揉捏形式就会处理以上问题,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深刻的知识与不断的研究,因为住宅议题的了解得重回二十世纪初德国、荷兰,乃至奥地利等现代主义现场,而再利用涉及东西方建筑史,都市更新则更宽广,除前面提到的东西方建筑史外,还包括城市史。当然不是说建筑系基础性的美学操作不重要,但没有宏观的视野、没有社会的批判力,美学只能是自慰式的语言,最终将流于矫情、呓语。别以为我说的是未来,台湾几乎所有的室内设计已是如此(包括许多已得大奖的建筑师),翻开杂志,一片呜呼,语言虚假、一致的不像话。这些建筑师就拿着同样的方式盖建筑、教学生。真奇怪,台湾用英雄主义式教学教了四十几年,也没教出半个国际级的英雄,却把台湾的城乡风貌搞砸了,好,建筑师没那个能耐,是帮凶不可否认吧!我们的建筑系到底是没办法回应外面的问题?东海建筑的出路算是个指标吧。 徐明松,台湾日报副刊非台北观点专栏 2005